-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光谷大道国际企业中心3期鼎业楼
沟通是个技术活,别把离职面谈搞成撕逼大战
还记得那个发文控诉被以劝退形式暴力强裁的蓝色光标“辞职门”事件女主吗?人家维权成功,还自己创业,注册了一家公关公司……
时隔三个多月,被离职员工几篇“十万+”推到舆论风口浪尖的蓝色光标“辞职门”事件,终于尘埃落定。
在这场大公司与小员工的博弈中,企业耗费大量时间经济人力成本,且作为一家知名公关公司,没能搞好自家危机公关,品牌形象那是相当受损,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。而前员工呢,个人公众号成了各路离职员工吐槽前公司的小黑板,顶住压力成功维权后走上创业之路,跟人合伙开起了公关公司。
事件回顾
3 月 14 日,事主在个人微信公众号“有点自我”发布长文,控诉蓝色光标公司业务调整需要裁员,但不仅不给被裁员工应有赔偿,反而以违纪为由,变相威胁员工主动离职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当口,引来大量转发热议,阅读量迅速超过10万。“使出威胁、恐吓等手段迫使员工主动离职,以达到不用付出成本补偿员工的目的;对那些不合作的同事,则通过冠上违纪的帽子,强行辞退。”
3 月 15 日, 蓝标公司就此文章正式发表声明称:公司不存在文章所谓的大规模裁员行为,发布该文章的员工已主动删除文章并发布“澄清并致歉”的声明。
“蓝色光标作为一家上市公司,我们绝不会逃避任何应当承担的责任。”
正当人们以为公关奏效,双方达成和解时,事件出现反转,据称蓝标公司高层发内部公开信,尽数该员工在职期间的各种不专业、不尽责行为,让其他员工引以为戒。“屡遭客户投诉,不思进取,在不到一个月之内有超过10次以上的迟到早退乃至旷工记录,这样的员工,公司要请她离开,再正常不过。”这一行为也被普遍认为是后面事主反击,再次整出一篇“十万加”的导火索。
3 月 22 日,事主再次发声,称接到辞退通知,并用《蓝色光标事件回顾》《我删了文章发了声明,却换来了蓝色光标对我的诋毁和无偿开除》两篇文章,曝出谈话录音及微信截图等各种实锤,回顾了此前与蓝标方面的谈判过程,解释妥协删文原委,并针对公司高管内部邮件中的描述做出回应,控诉公司抹黑其形象。
“名誉和真相,很重要。”
文章发布之后迅速刷屏。
3月23日,蓝标公司进行了回应。
“韩某新文章的不实言论,确实已经严重侵害我司声誉,我司已经针对这些诋毁性的言论提起法律诉讼。”
事主当天再次在公众号发布《对蓝色光标<后继声明>的回应》,表示:
“将针对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提起劳动仲裁,并将就公司损害我名誉的行为提起民事诉讼,同时保留就公司违法行为向证监会、劳动监察等行政部门进行举报等一切合法权利。”
4月,公众号“有点自我”陆续发过两次后继,称劳动仲裁已经进入流程。
此后,蓝色光标官方微博上再无后继反馈。
6月29日,事主发布《蓝色光标,再见》一文,用创业开公司这一消息给这次事件划上了句号。
总结反思
看到这里,各位对此次人事纠纷事件想必已心中了然。在事件告一段落之后,我们回头看看这个一波三折不断反转的纠纷案例,有什么体会没?
在社交媒体时代,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有时会超出人们的想象。比如选择去哪聚餐或旅行前,人们会上网查查目的地口碑如何,于是一个犄角旮旯里的小门面也能收益惊人;电商平台货比三家时,多半会先看已购用户的评价,于是就有了各种奇葩的求撤差评段子;就连求学求职,也会在贴吧论坛上先向师兄学姐们打听下氛围环境……相对于经过包装的品牌官方宣传,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来自于内部人士或有过相关体验者的信息。
在一篇介绍某职场社交平台的网文中写道:
“最近几年职场中各种暴力裁员事件日渐突出,正在遭遇暴力裁员却无力抗拒的职场人多数选择了脉脉的匿名渠道,既保护了自己,又让真相曝光维护更多同行者的权益,尤其是提醒后来者雇主环境的真实状况。这些爆料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普通职场人有效的反击手段,让那些做了‘坏事’的雇主承担声誉上的损失。在脉脉用户基数越来越大时,对于那些公司而言,这种声誉的影响难以忽视。”
对于一家想要长远发展的企业来说,形象声誉值千金。如果说,一个友好的离职员工是企业的活广告和形象代言人,那么反目成仇心怀愤恨的离职员工,则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煽动风暴的那只蝴蝶翅膀。
因此,不论是主动离职还是被动离职,在离职管理上都要慎之又慎,在依法合规保持专业度的基础上讲究一点人情味,及时化解负面情绪,不要给公司埋“地雷”。尤其是在员工被动离职时,更需要HR通过专业的沟通和友善的态度,给予离职员工充分的被尊重感,肯定其贡献和价值,坦诚不得不做出人员优化但会依法给予应有赔偿的决定,努力让员工心平气和接受与理解,不要带着怨恨离开,从而最大限度避免离职员工对公司名誉损害的“蝴蝶效应”。
裁人不想花钱这事,本来就不能放到台面上。可看看蓝标公司这事干的。HR的不当言论,已经授人以柄,而在员工开始删文妥协时,高层直接一封措辞严厉的内部信又把人搞毛了。从不够专业没有同理心的HR沟通录音,到否定排斥从而直接激化员工情绪的高层措辞,可以说始终都非常强硬。其结果,就是硬生生把一次个案的裁员公关危机,推至品牌信用危机,还非常成功的给自家培养了一个能力不低的“敌人”。
延伸阅读
快速发展时到处高薪挖角,业务调整时又要想方设法把臃余人员优化掉,HR们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。都说“分手见人品”,可是分手未必都要撕逼,在这个人员加速流动成为常态的社会,“分手还能做朋友”也是一段佳话呀。
有人说:“一个公司好不好,离职员工最有发言权。”
今年6月2日下午,金地集团30周年庆典暨产品品牌发布会在深圳举行。董事长凌克在大会上谢完股东谢员工,讲得慷慨激昂。就这么个事,居然在金地离职员工的微信群里,引发了满满三屏的回复:金地是家好公司。金地是家好公司。金地是家好公司……
离职员工居然排着队感谢前公司,这是个什么情况?
一名金地离职员工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文讲述这件事:
“这个群中的离职员工,如今大多是TOP30房企里的中流砥柱,从副总裁到总监,谁不是经久沙场、阅尽人世的老兵?而正是这样一群人,在毫无引导、没有征兆的情况下,集体发出对前司的认同与赞赏,实在令人感慨和感动!”
无论走到哪里,心中仍然感激过去服务过的公司,仍然认可老东家,成为老东家移动的口碑,这才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吧。说一千道一万,离职管理还得重视起来,该安抚安抚,该给钱给钱,好好说分手,事别做太绝。毕竟山不转水转,在某些人才相对固定的圈子里,人生何处不相逢嘛。